安徽省《推进 “大资产” 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》的出台,为国有企业盘活国有资产提供了系统性指引。依托全省 16.48 万亿元企业国有资产、1.95 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及丰富自然资源的雄厚家底,国有企业需以破解 “条块分割、统筹不足” 为突破口,通过制度化、数字化、市场化的多元路径,实现资产从 “沉睡” 到 “激活” 的转变,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经营效益。
前提基础:摸清家底,筑牢盘活根基
盘活资产的核心前提是全面掌握资产底数,解决 “账实不清、权属不明” 的关键问题。
开展全范围清查确权。按照方案明确的八类资产、五类资源、两类资金范围,对房屋、土地、股权、数据资产等进行全面盘点,厘清资产权属、使用状态、价值规模等核心信息。
建立动态管理台账。借助省级 “三资” 统筹管理平台,分类建立总账与明细账,实现资产信息实时更新、动态追踪,为后续盘活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。打破部门壁垒,打通国有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信息通道,构建协同联动的治理生态,避免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。
核心路径:多维发力,拓宽盘活渠道
结合安徽 “大资产” 统筹管理要求,国有企业可通过四大核心路径,精准盘活各类资产资源。
路径一:调剂共享,激活存量闲置资产
针对大型仪器设备、办公用房、闲置土地等资产,推行跨企业、跨部门的调剂复用模式。
建立资产共享平台,对暂时闲置的生产设备、办公设施等进行统一调度,供有需求的主体有偿或无偿使用,减少重复购置与资源浪费。
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协同运营,整合交通、水利、市政等领域的存量资产,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使用效率,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。
路径二:市场化运作,挖掘资产增值空间
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通过多种市场化方式,让沉淀资产产生持续收益。
推进资产资本化运作,对优质股权、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等资产,通过股权转让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,回笼资金用于核心业务发展。
开展资产功能升级改造,将闲置厂房、老旧建筑改造为文创空间、产业园区或保障性住房,对接城市发展与民生需求,提升资产溢价。
探索数据资产开发利用,梳理企业运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数据资源,通过合规脱敏后开展数据服务、合作开发等业务,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。
路径三:投资联动,实现资产循环增值
将盘活资产与增量投资相结合,形成 “盘活 - 增值 - 再投资” 的良性循环。
把盘活资产回笼的资金,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绿色能源、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,既优化资产结构,又助力产业升级。
依托土地、矿产、林业等自然资源,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开发,发展生态旅游、绿色农业、新能源项目等,实现资源向资产、资本的转化。
路径四:债务联动,通过资产优化降本增效
将资产盘活与债务化解相结合,降低企业经营压力,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以优质资产为依托,争取债务置换、重组等政策支持,优化债务结构,降低融资成本。
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与低效资产,聚焦核心业务,提升资产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,增强偿债能力,形成资产与债务的良性互动。
保障支撑:机制护航,确保盘活实效
国有企业盘活资产需依托完善的制度与监管体系,为转型提供全方位保障。
健全政策制度体系。遵循省级 “大资产” 统筹管理的政策框架,制定企业内部资产盘活实施细则,明确责任分工、操作流程与激励机制。
强化全生命周期监管。构建涵盖资产清查、盘活运作、投资使用等全流程的监管机制,实时跟踪资产状态与效益情况。
完善综合评价体系。将资产盘活效率、收益水平等纳入企业考核指标,形成 “盘活有目标、过程有监管、成效有评价” 的闭环管理。 |